首页 | 石窟专业委员会 | 龙门风光 | 龙门文化 | 新闻中心 | 政务公开 | 名人与龙门 | 文物精粹 | 保护与研究 | 景区服务 | 互动社区
 
  文物精粹
龙门文物
莲花洞飞天
飞天
奉先寺
站内搜索  
  研究与保护
暂无内容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黄河明珠——龙门石窟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 暨“千年绝响——龙门书风学术讨论会”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0/8/26 阅读:14122次 【字体:

 

 

    近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洛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书法出版社、《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书法家协会、洛阳龙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黄河明珠——龙门石窟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暨“千年绝响——龙门书风学术讨论会”正式启动。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地处古都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节点,是黄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

    为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龙门故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展现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以龙门石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周年为契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经友好协商决定共同举办“黄河明珠——龙门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

    此次展览将围绕龙门石窟,展出国内外120位当代知名书法家的精品力作。为进一步增强该展览活动的学术性,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千年绝响——龙门书风学术讨论会”。

    展览开幕式及学术交流活动拟于2020年10月在洛阳龙门石窟园区举行。

 

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厥,史称“伊厥”。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厥” 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龙门石窟现存2100多个窟中,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同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佛像雕刻群体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5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2000余座窟龛和10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在这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着北魏和盛唐这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些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期所营造的。其中北魏石窟约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期窟龛约占10%。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等最有代表价值。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这里还有丰富的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这里。宾阳洞于公元500年魏宣武帝时开始开凿,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这些石窟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

 

    唐代石窟中,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大多数,这与她长期身居洛阳有关。历时四年时间修建的奉先寺,其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和世界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从此,世界的眼光聚焦龙门,洛阳的龙门走向了世界。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的那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申遗成功后的二十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二十年,是影响力、吸引力与日俱增,美誉度、知名度大幅提升的二十年。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这二十年,龙门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是全方位的,使所有关心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深感欣慰和自豪。龙门石窟园区创造性地将岩土工程中的特殊技术应用到大型石窟寺的维修保护上,全面解决了石窟围岩和佛像的倒塌崩落问题,石窟的稳定性得到了根本保证;提升科技保护能力,工程中应用的“环氧树脂灌浆加固围岩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石窟研究取得长足进步,《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以保护传承为目的的数字龙门建设全面启动,增强文物活化能力,目前已建立了石窟三维数据库,并制定了文物系统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借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人才、理论、科技和信息优势,通过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全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凝聚“智力+技术+教研+应用”组合优势,实现龙门石窟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的互补,坚守好龙门文物保护职责。龙门石窟始终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走在前,敢于闯新路、敢于担当,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深入挖掘龙门文化内涵,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与旅游从“物理融合”迈向“化学反应”,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名片。

 

    龙门石窟造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存,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状况,有助于我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还体现出当时的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因此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龙门文化
   · 《卢舍那》----余光中
   · 我的家乡四季如画
   · 观佛记
   · 龙门文化 书法
   · 龙门文化 建筑
  旅游常识
   · 旅游保险不可忽视的问题
   · 提醒:哪些人不适宜乘坐飞机
   · 乘坐红眼航班的注意事项
   · 夏日旅游的保健之道
   · 女性独自出游温馨贴士
  旅游服务
   · 【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宣传片
   · 每个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文明出行】文明旅游,传播文明
   · 龙门之旅与文明相伴
   · 夏日来龙门一定要做的10件事
龙门石窟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by longmen 豫ICP备19029855号
联系我们:longmenlvyouju@163.com